首页>>新闻详情
  
龚正市长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 作者:市协会宣教部 | 发布时间: 2023-01-17 | 359 次浏览 | 分享到:

  (六)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减税降费超8000亿元,“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和“一业一证”改革深入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综合监管和信用监管等深入推进。首创并持续打响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品牌,总门户累计接入服务事项3588项,累计办件量2.97亿件,网办率达到84%。完成一批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部门一般性支出持续压减。法治政府加快建设。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地方性法规78件,制定政府规章77件。率先实施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执法系统,街道乡镇全面成立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下沉行政执法事项434项。基本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审计质效持续提升。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4983件、市政协提案4489件。政府作风持续改进。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2020年以来,我们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冠疫情作了顽强斗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打好超大城市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决服务全国疫情防控大局,全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强化使命担当守卫国门,构建人、物、环境同防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最多的时候上海承担了全国62%的入境航班、53%的航空入境旅客、46%的进口冷链货物,为疫情条件下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和人员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始终保持应急指挥体系处于激活状态,抓牢关键点关节点,不断健全常态化防控体系,以快制快开展疫情处置,精心做好患者救治,努力保障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去年3月,上海遭遇空前严峻复杂疫情,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央有关部门、全国各地和人民军队的大力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面强化应急指挥体系,刻不容缓推进“四应四尽”,全力突破资源极限挑战,迅速将核酸检测能力从每日102万管左右提升至938万管以上,先后建成42万张方舱床位、扩充44家定点医院、设置12.4万间隔离房,有效遏制了疫情指数级上升势头,有力阻断了病毒快速传播的危险进程,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我们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不断提升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水平,全力做好医疗救治特别是重症救治工作,进一步提升重点场所和机构的防疫能力,加快推动老年人疫苗接种,持续完善诊断、检测、救治和入境人员隔离等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各位代表,五年勤耕不辍,五年春华秋实。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共上海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尤其是在抗疫大战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医务人员和其他各条战线工作人员,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消费和投资需进一步提振,稳出口难度增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创新发展动能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下更大力气,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全面深化改革仍需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超大城市治理存在不少短板,建设安全韧性城市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安居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质量仍需持续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重大疫情应对工作中,反映出我们对重大风险预警预判不够,社会迅速高效组织动员能力有待提升,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亟需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治理数字化还要在实战检验中提高水平。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挑战,以更扎实的举措,尽心竭力改进工作,不辜负全市人民期待!

  五年的砥砺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作为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上海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坚定地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强化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努力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取得最优突破,更好破解“两难、三难、多难”问题,实现“既要、又要、还要”目标,不断开创上海发展新局面。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军号,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上海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事业的使命担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上海拥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汇聚的优势,但仍处在培育城市核心功能和发展新动能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我们必须增强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以自身努力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把国家战略综合优势更好转化为上海改革发展胜势,奋力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谱写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四个放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城市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在新征程上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今后五年,我们要促进“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作用更加凸显。高水平改革开放走出新路,浦东引领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持续增强,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五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四大功能”大幅跃升,“四大品牌”持续打响,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速集聚、高效配置,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以上,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倍增,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200家。城市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生产生活全面转变初步实现,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主城区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作用持续提升,五个新城基本建成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南北地区整体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品质稳步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第二,创造高品质生活彰显新成效。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进一步增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础保障类服务实现全覆盖。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各项待遇水平保持全国前列,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协调和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基本建立,“两旧一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郊区旧城区改建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体建成,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球城市先进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更加完备,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第三,实现高效能治理开创新局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加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迭代升级,人人都能有序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街区环境更加干净有序,居住小区更加舒适和谐,城市景观更具特色魅力。城市安全韧性全面增强,“四早五最”风险防范处置机制更趋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上海始终位于全球最安全城市前列。美丽上海建设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PM 2.5等六项大气常规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分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无废城市”建设高标准推进,公园数量达到千座以上,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

  各位代表,上海是一座光荣之城,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绘就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画卷,有令人自豪的光辉历史,也必将有更加灿烂的美好未来;上海是一座奋斗之城,2500万勤劳、勇敢、善良的上海人民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充分发挥全市人民的创新活力、奋斗伟力,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上海是一座梦想之城,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矢志不渝的目标,我们要勇担伟大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规律,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三、2023年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全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社会大局稳定。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