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详情
  
扩大需求、提振消费、减税降费……新春后上海第一场新闻发布会详解这些政策措施
来源: | 作者:上海发布 | 发布时间: 2023-01-30 | 100 次浏览 | 分享到:
1月29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春后第一场上海新闻发布会,聚焦促进经济发展。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市商务委主任顾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赵永峰,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市税务局总审计师刘洪波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来看文字实录↓

《行动方案》包括

哪些内容?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十项行动32条政策措施!《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发布



——热点问答——

新一轮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突出“政策+行动”双轮驱动,“扩需求+强主体”双向发力,“扬长板+补短板”双管齐下

Q

人民日报:去年以来,上海先后分别于3月底、5月底和9月底出台过三轮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今年一开年就出台新一轮稳增长综合性政策,主要出于怎样的考虑,新一轮的政策又有哪些特点?


 A

吴清:去年以来,上海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先后制定出台抗疫助企“21条”、经济恢复重振“50条”、稳增长“22条”三轮综合性政策,年末又出台了支持本市相关行业和企业稳岗留工有序运行若干政策措施,市区两级配套出台相关政策细则近500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全市经济运行走出了V型反转态势,一季度平稳开局,二季度深度回落,三季度快速反弹,四季度持续恢复。一方面是一系列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中央一系列部署和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特别是市场主体和全市人民都发挥了主人翁的作用,共同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保持稳增长政策供给力度,对全市经济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在全面系统梳理评估去年系列政策实效的基础上,密切跟踪国家新出台的政策举措,广泛调研了解市场主体的困难和诉求,梳理分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提出的建议,在今年开局起步之际,抓紧谋划推出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措施,
总的就是要强化政策协同、政策接力和政策创新,持续巩固上海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重点是“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政策+行动”双轮驱动。这是本轮《行动方案》最突出的特征。在政策方面,重点推进了“三个一批”,包括:落实一批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如今年1月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的公告》,相关政策措施已第一时间写入《行动方案》;延续一批去年以来行之有效的政策,如将经济恢复重振“50条”中提出的纯电动汽车置换补贴延长至今年6月底,又如延续实施稳增长“22条”中提出的绿色智能家电补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奖励等政策;新增一批有利于稳增长、促发展、强功能的政策,比如,提出制订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管理办法,重点面向三大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对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开办费、房租和经营奖励,并在高价值专利培育、人才引进、创新产品采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便利。在行动方面,不仅紧密衔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明确了全市各部门的具体任务,而且要求各区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发布具体行动方案,总的就是要形成市区联动的“1+N”政策合力,以快速有力的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发展。


二是突出“扩需求+强主体”双向发力。扩需求,重点是用好重大活动,如“五五购物节”、“潮涌浦江”投资推介活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颁证活动等;用好重点机制,如推进有效投资协调机制、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机制等;用好重要工具,如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专项消费券等,形成“组合拳”。强主体,主要是针对短期内企业面临的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融资难求等经营困难,延续前三轮政策中的部分减税降费、社保缓缴等措施,复制推广援企稳岗、金融惠企等方面创新做法,将稳增长政策的积极信号传导至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激发各类企业内生动力和活力。

三是突出“扬长板+补短板”双管齐下。扬长板,重点是聚焦拉动作用显著、支撑作用明显的投资、产业等领域,持续放大重大项目带动效应,加快发展三大先导产业、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壮大“主引擎”。补短板,重点是聚焦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机遇的行业领域,加大全方位扶持力度;比如,提出面向部分重点行业发放专项消费券,针对重点展览展会项目给予补贴补助。

“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我们的新一轮政策能够给在沪的广大市场主体带来更多的春意和暖意。


针对投资建设领域堵点难点问题,从四个方面推进改革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我们看到本轮政策的一个关键词是“扩需求”,扩大有效投资是扩需求的重要部分,也是本轮政策的十大行动之一,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行动方案》在这方面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举措?

 A

阮青:从近年稳增长工作实践看,扩大有效投资始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2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走出了“平稳开局、深度下探、加速恢复”的V型反转态势,一季度同比增长3.3%,二季度下降37.1%,三季度增长9.2%,四季度增长14.3%,累计增速从上半年的-19.6%回升至全年的-1%,全年完成投资9457亿元,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2023年,我们将继续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优化供给结构的重要手段。综合考虑重大项目安排及资金要素等保障,我们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设定为增长5%左右,总规模将迈上一万亿元的新台阶;其中,重大项目进一步发挥牵引作用,全年安排正式项目191项、预备项目48项,计划总投资2150亿元,比上年投资计划数增长7.5%。

针对市场主体普遍关心的“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问题,我们聚焦“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提质量”要求,靶向施策,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改善投资软环境。目前,
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已少于100个工作日,其中社会投资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平均审批时限不超过30个工作日。

下阶段,《行动方案》提出,针对堵点难点问题,从四个方面推进改革:


一是落实好资源性要素指标“六票”统筹政策,建立土地、水面积、绿地、林地、征收安置房源、工程渣土消纳指标库;在指标平衡方案明确后,将与“六票”相关主管部门尽量简化手续、优化流程,限时完成行政许可审批。


二是全面推广“桩基先行”,对全市各类建筑工程推行桩基础工程施工许可单独发放,无需提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凭设计方案批准文件以及施工许可证的其他法定要件,即可申办桩基础工程施工许可证,先行开展桩基础工程施工。2022年,我市累计核发桩基础工程施工许可证257张,涉及工程总投资近1.2万亿元,开工时间平均缩短2-3个月。

三是全面推广“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服务,将水电气网接入申请环节与施工许可办理环节整合,实现“一表申请、一口受理、联合踏勘、一站服务、一窗咨询”。一件事服务自去年11月起正式上线,已助力100余个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为企业减少10余个工作环节、减少20余份重复资料,从过去“企业跑部门”转为“部门找企业”。


四是发挥好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推广实行标准化审批、并联审批、容缺后补等措施,扩大“分期竣工验收”实施范围,最大程度精简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做好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


实施“消费供给结构优化行动”,全力恢复和扩大消费

Q

解放日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请问今年会有哪些有效措施来提振消费?


 A

顾军:去年,整个消费市场受疫情影响非常大,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我们及时出台了一批促消费政策,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五五购物节”等重点活动,基本稳住了全市消费市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比如,首店集聚势头良好,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去年全年上海新增首店1073家,全球新品首发季累计发布新品超过5400余款,上海依然是国际品牌首入中国、国内品牌创新孵化的首选地。

今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持续调整优化,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拓展,特别是从元旦和春节的消费市场来看,居民消费热情正在回归,为消费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将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消费供给结构优化行动”,全力恢复和扩大消费。

一是办好一批重大消费节庆活动。
以节兴市,持续打造消费市场新热点。上半年,精心策划组织第四届“五五购物节”,为本市居民和国内外来沪消费者奉献一场精彩的消费盛宴,全面提升全球新品首发季、上海时装周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下半年,也将策划举办一批主题营销活动,落实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加快促进汽车、金银珠宝、绿色智能家电和家居等消费潜能释放。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鼓励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挖掘壮大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夜间经济,继续深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支持引进更多全球新品牌,营造消费新热点。对具有市场引领性的创新业态、模式及创意活动以及对消费市场增长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适当予以支持。

三是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推动实施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重点打造“一江一河”黄金三角区域和“大虹桥”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建设一批高质量商业综合体,打造更多商旅文消费新地标。提升北外滩、苏河湾等水岸夜生活体验区能级。持续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加快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增强社区商业“一站式”便民服务和生活物资保障供应功能。

四是促进绿色消费发展。继续实施好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环保替换包装等促进绿色消费政策。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创建国家级绿色商场,推广宣贯绿色餐厅标准与绿色包装,引导扩大绿色低碳消费品有效供给,拓展绿色消费应用场景。


大力推动工业稳投资、稳增长,做好招商引资、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技术改造等各项工作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业投资对提信心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上海在促进工业稳投资方面,将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扶持企业和落地项目?


 A

张宏韬:2022年,市委、市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产业系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工业经济稳中向好,上海工业继续保持4万亿规模,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1.1%,六大重点产业产值正增长约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43%;特别是工业投资实现V型反弹,首次超1700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0.6%。2023年,我们将大力推动工业稳投资、稳增长,做好招商引资、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技术改造等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招商引资,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招引优质项目。聚焦“3+6”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着力引进一批能级高、规模大、示范效应好的重大产业项目。筹办高质量招商活动。用好进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扩大“投资上海”影响力,我们计划于4月份召开2023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届时将邀请一批世界500强及国内知名企业家来沪交流访问、洽谈合作。营造产业创新生态,强化要素耦合,推动工业上楼,为项目提供优质载体、融资、人才服务保障。

二是加快项目推进,增强产业投资动力。进入2023年以来,近一个月全市已签约重点产业项目160多个、总投资1000亿元,新开工重点产业项目60多个、总投资超700亿元,率先取得开门红。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市区联动、分类推进,在谈项目抓签约落地。落实专员负责制,加快签约落地,挖掘储备一批优质招商项目。在手项目抓开工建设。复制推广“拿地即开工”经验,全面实施“桩基先行”,高效办理项目审批手续。在建项目抓竣工投产。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解决困难,推行“分期竣工验收”,倒排节点、加快竣工投产。

三是深化技术改造,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加大技改支持力度。优化实施分类分档支持政策,用好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政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推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加快项目示范带动。持续发挥技改对稳投资重要作用,打造100个技改标杆示范项目,带动全市规上企业实施1500项技改项目。支持重点领域升级改造。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设智能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高端化等技术改造。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在充满希望的2023年,我们将以“比学赶超”的精神状态,全力开拓投资促进工作新局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抓紧落实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精神,锲而不舍推动我市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

Q

上海电视台:上海昨天刚刚召开了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发布了6.0版行动方案。今天发布的十大行动中第八大行动即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请问今年上海将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A

阮青:今年上海推出了6.0版行动方案即《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从深化重点领域对标改革、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支持重点区域创新引领、加强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推出27大项、195小项任务举措。我们制定这个《行动方案》,主要有四个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