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方案》包括
哪些内容?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热点问答——
新一轮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突出“政策+行动”双轮驱动,“扩需求+强主体”双向发力,“扬长板+补短板”双管齐下
Q
人民日报:去年以来,上海先后分别于3月底、5月底和9月底出台过三轮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今年一开年就出台新一轮稳增长综合性政策,主要出于怎样的考虑,新一轮的政策又有哪些特点?
A
吴清:去年以来,上海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先后制定出台抗疫助企“21条”、经济恢复重振“50条”、稳增长“22条”三轮综合性政策,年末又出台了支持本市相关行业和企业稳岗留工有序运行若干政策措施,市区两级配套出台相关政策细则近500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全市经济运行走出了V型反转态势,一季度平稳开局,二季度深度回落,三季度快速反弹,四季度持续恢复。一方面是一系列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中央一系列部署和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特别是市场主体和全市人民都发挥了主人翁的作用,共同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保持稳增长政策供给力度,对全市经济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在全面系统梳理评估去年系列政策实效的基础上,密切跟踪国家新出台的政策举措,广泛调研了解市场主体的困难和诉求,梳理分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提出的建议,在今年开局起步之际,抓紧谋划推出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措施,总的就是要强化政策协同、政策接力和政策创新,持续巩固上海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重点是“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政策+行动”双轮驱动。这是本轮《行动方案》最突出的特征。在政策方面,重点推进了“三个一批”,包括:落实一批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如今年1月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的公告》,相关政策措施已第一时间写入《行动方案》;延续一批去年以来行之有效的政策,如将经济恢复重振“50条”中提出的纯电动汽车置换补贴延长至今年6月底,又如延续实施稳增长“22条”中提出的绿色智能家电补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奖励等政策;新增一批有利于稳增长、促发展、强功能的政策,比如,提出制订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管理办法,重点面向三大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对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开办费、房租和经营奖励,并在高价值专利培育、人才引进、创新产品采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便利。在行动方面,不仅紧密衔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明确了全市各部门的具体任务,而且要求各区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发布具体行动方案,总的就是要形成市区联动的“1+N”政策合力,以快速有力的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发展。
二是突出“扩需求+强主体”双向发力。扩需求,重点是用好重大活动,如“五五购物节”、“潮涌浦江”投资推介活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颁证活动等;用好重点机制,如推进有效投资协调机制、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机制等;用好重要工具,如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专项消费券等,形成“组合拳”。强主体,主要是针对短期内企业面临的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融资难求等经营困难,延续前三轮政策中的部分减税降费、社保缓缴等措施,复制推广援企稳岗、金融惠企等方面创新做法,将稳增长政策的积极信号传导至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激发各类企业内生动力和活力。
三是突出“扬长板+补短板”双管齐下。扬长板,重点是聚焦拉动作用显著、支撑作用明显的投资、产业等领域,持续放大重大项目带动效应,加快发展三大先导产业、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壮大“主引擎”。补短板,重点是聚焦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机遇的行业领域,加大全方位扶持力度;比如,提出面向部分重点行业发放专项消费券,针对重点展览展会项目给予补贴补助。
“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我们的新一轮政策能够给在沪的广大市场主体带来更多的春意和暖意。
针对投资建设领域堵点难点问题,从四个方面推进改革
Q
A
阮青:从近年稳增长工作实践看,扩大有效投资始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2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走出了“平稳开局、深度下探、加速恢复”的V型反转态势,一季度同比增长3.3%,二季度下降37.1%,三季度增长9.2%,四季度增长14.3%,累计增速从上半年的-19.6%回升至全年的-1%,全年完成投资9457亿元,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2023年,我们将继续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优化供给结构的重要手段。综合考虑重大项目安排及资金要素等保障,我们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设定为增长5%左右,总规模将迈上一万亿元的新台阶;其中,重大项目进一步发挥牵引作用,全年安排正式项目191项、预备项目48项,计划总投资2150亿元,比上年投资计划数增长7.5%。
针对市场主体普遍关心的“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问题,我们聚焦“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提质量”要求,靶向施策,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改善投资软环境。目前,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已少于100个工作日,其中社会投资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平均审批时限不超过30个工作日。
下阶段,《行动方案》提出,针对堵点难点问题,从四个方面推进改革:
一是落实好资源性要素指标“六票”统筹政策,建立土地、水面积、绿地、林地、征收安置房源、工程渣土消纳指标库;在指标平衡方案明确后,将与“六票”相关主管部门尽量简化手续、优化流程,限时完成行政许可审批。
二是全面推广“桩基先行”,对全市各类建筑工程推行桩基础工程施工许可单独发放,无需提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凭设计方案批准文件以及施工许可证的其他法定要件,即可申办桩基础工程施工许可证,先行开展桩基础工程施工。2022年,我市累计核发桩基础工程施工许可证257张,涉及工程总投资近1.2万亿元,开工时间平均缩短2-3个月。
三是全面推广“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服务,将水电气网接入申请环节与施工许可办理环节整合,实现“一表申请、一口受理、联合踏勘、一站服务、一窗咨询”。一件事服务自去年11月起正式上线,已助力100余个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为企业减少10余个工作环节、减少20余份重复资料,从过去“企业跑部门”转为“部门找企业”。
四是发挥好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推广实行标准化审批、并联审批、容缺后补等措施,扩大“分期竣工验收”实施范围,最大程度精简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做好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
实施“消费供给结构优化行动”,全力恢复和扩大消费
Q
解放日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请问今年会有哪些有效措施来提振消费?
A
大力推动工业稳投资、稳增长,做好招商引资、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技术改造等各项工作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业投资对提信心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上海在促进工业稳投资方面,将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扶持企业和落地项目?
A
抓紧落实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精神,锲而不舍推动我市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
Q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