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详情
  
李甲三:让传统文化为执业之路添一抹亮色
来源: | 作者:陈凤 | 发布时间: 2023-08-16 | 186 次浏览 | 分享到:
这位执业32年的资深律师,是清末进士李磐硕的后人,同时也是进士府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让传统文化为执业之路添一抹亮色

——访资深律师、进士府文化传承人李甲三


/陈凤


 

初夏的上海,天空湛蓝如洗,阳光透过梧桐树洒下斑驳光影,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在一个工作日的午后,笔者一行见到了久仰大名的李甲三律师。整整3个小时的交谈,他睿智的学者气质,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让笔者深感钦佩和敬仰。采访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位执业32年的资深律师,是清末进士李磐硕的后人,同时也是进士府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为文化传播工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这在当今社会实属不易,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令人为之动容。

 

他是清末进士后人

李甲三是李磐硕的曾孙。李磐硕是清代南通地区的108位进士之一,也是当时启东唯一一个进士。他与清朝最后一个状元张謇情同手足。清朝末年,他在张謇“实业救国,重文育人”精神感染下,积极协助张謇在启东吕四沿海一带围垦造田、创办实业、教书育人,成为张謇的得力助手和挚友,是当时南通地区著名的开明绅士。

吕四进士府由李磐硕父亲李芸晖建于清代同治12年(1873年),是一座拥有150年历史的清代古建筑,于2001年的启东市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被列为启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圣贤书无不读,毕天下事皆可为”,李氏家训家规世代相传。在优良的家风熏陶下,这个家族走出了2名进士,4名举人,10名贡生,获秀才以上功名的多达54人之多。延续到近现代,进士府又先后走出二代三位律师,这也是李甲三从事律师职业的初心。

由于历史原因,吕四进士府内部建筑百年未经大修,饱经风雨的老宅,建筑主体残损严重。近年,有关部门对进士府进行系统的维护修缮。作为李磐硕的后代,李甲三看到祖宅残破不已,内心很难受,决定和政府部门共同出资参与进士府的修复保护。经过修缮后,吕四进士府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百年古宅再一次焕发新生。周边不少游人慕名而来,探寻进士府的历史文化故事。李磐硕与张謇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佳话,以及他们合力创办实业教育救国的壮举,再度在吕四流传开来。

为了进一步挖掘进士府文化内涵并发扬光大,20188月,由李甲三斥资筹建的“吕四进士府上海馆”五个楼面灯光亮起,百年吕四进士府在上海滩重放光辉。在馆内,仿佛能够穿越百年岁月,感受到进士府那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出资建造这样一个文化馆,不是一笔小数目,有人表示不解。李甲三坦言,建造进士府上海馆,资金压力着实很大,而且也不可能靠运营收回成本。但是作为进士府后人,能从发掘、传播进士府的爱国主义文化、科举文化、兴办教育文化等着手,记录家族历史,继承家族文化的同时,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弘扬下去,是一件功在当代、造福后人的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吕四进士府上海馆”装修风格与启东吕四进士府靠拢,同时融合了海派文化的点滴灵感,为推动海派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做出了贡献,得到家乡和上海两地的肯定。

因城市规划需要,近期“吕四进士府上海馆”经历了异地重建,新址坐落于黄浦区西藏南路永惠大厦A20楼。李甲三也将继续做好进士府文化的传播工作,让更多的人重视并保护传统文化。

 

他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认识李甲三的人都知道,作为进士府文化传承人的他,多年来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讨和传播,不为功利,只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心甘情愿地出资出力,默默耕耘。这份坚韧值得敬佩,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同样值得记录。

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弘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吕四进士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相关单位,举办了“红星耀东方”将军书法展。为承办好这次书法展,李甲三忙前忙后、殚精竭虑,付出了很多心血和资金。当年10月底,书法展终于顺利开幕。参与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中有上将1位、中将5位、少将20多位,其中就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阮武昌、苏荣、闫成贵、姜德廷,有参加解放上海战役的相守荣,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五架敌机的二级战斗英雄韩德彩,更多的是解放后培养起来的国防事业精英。他们为本次展览专程创作出了一批主题鲜明、笔墨或豪放或灵逸的书法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地讴歌建国70周年的精神面貌。

乔家路,是大上海“老城厢”中的一条狭长的小马路,名人故居、历史遗迹云集,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区之一。上海作家倪祖敏近年出版的新书《乔家路》叙述了这条“绝版古街”的前世今生。该书的新书发布会暨乔家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研讨会正是在吕四进士府上海馆举行。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上海市文联原党组书记李伦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解放日报》总编辑贾树枚及《文汇报》原副总编辑吕子明等老领导出席了发布会,并呼吁保护好这一上海人民的共同宝贵遗产。该书作者还在前言中特意感谢了李甲三在内的各界朋友,为推动保护传承乔家路历史文化街区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吕四进士府上海馆见证了不少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俨然成为一个近悦远来的“文化会客厅”。日前,针对睡眠障碍、失眠等问题的“焚香引梦,品寐论健”——长三角传统文化与智慧睡眠高峰论坛在馆内圆满举办;上海觉群诗社社长、复旦大学胡中行教授一行在这里讲授《元曲与明清诗》;海上书画名家在这里泼墨挥毫,评弹艺术家留下江南水乡的悠扬清韵,新闻界、文艺界的朋友云集在此“谈笑有鸿儒”……李甲三坚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即便有人不理解、即便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代价,他还是愿意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他是资深“斜杠”律师

喜欢身着一袭中式服装、温文儒雅的李甲三,会让人以为他就是一位文化工作者。实际上,李甲三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律师,而且是一名执业32年的资深律师。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李甲三,在农场度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知青生涯结束后,成为了一名宝钢工人。凭借着聪慧刻苦,勤奋好学,从普通工人做到了工程师。1991年,他取得了律师从业资格,以律师与工程师双重身份参与钢铁集团公司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指挥部工作,专攻房地产法务、公司法务及合同纠纷,取得了“开门红”。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代理过几个经典的案例,服务过不少涉案企业并取得了成功。凭借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他为百余家企业提供过法律服务,并成功代理多起跨区域的大型诉讼案件。

近年,李甲三专攻不动产交易、商品房(二手房、售后公房)买卖、租赁及动拆迁领域法律实务。在长期的执业实践中,办理了大量别墅、洋房、高档楼盘房交易以及动拆迁、析产、继承方面的诉讼和非讼案件,擅长处理房地产建设工程、房屋买卖、租赁、售后公房及公房承租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尖锐复杂的纠纷。

我们一边品茶,一边听李甲三讲述了他代理的几个经典案件,每一个都引人入胜、非常精彩。他承办的案件,多次被上海市主流媒体制作成法制教育宣传节目播出,他也先后被同济大学、《时尚》传媒集团、达海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海万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祥浦建设工程监理咨询公司矽钢项目部等单位聘为常年法律顾问,长期为这些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农场知青/钢厂工人/工程师/律师/进士府文化传承人”,这是李甲三在某知名平台写下的一段“自我介绍”。他从来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生动诠释了时下流行的“斜杠精神”。

时代在变,李甲三的“斜杠人生”依旧在继续。2022年,他开始玩起了“自媒体”,在某平台上,上传了多个自己创作的短视频作品,并拥有了自己的粉丝。

三十多年的律师执业经历,是一笔厚重而宝贵的人生财富,作为进士府后人,李甲三以实际行动向祖辈们交了满意的答卷。在他看来,能拥有自己擅长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是件幸运的事。成为进士府文化传承人后,通过自己的方式积极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滋养更多的人,同样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在严谨而繁琐的律师执业生涯中,传统文化如涓涓细流,多年来浸润着心灵,充孕着精神世界。他愿意继续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在本职工作之外,做一个坚定且有情怀的传统文化传播者,让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人生增添一抹亮色。